看到这则题目的你一定是被震住了吧?大脑短暂的3秒短路后“什么是水中的pm2.5”、“怎么就致癌了呢”各种疑问是不是也随之而来?讲真,看到这则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新闻时,小编拿着刚接满的水杯也是各种凌乱,好尴尬啊!
在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最全面的水质调研中,“水中pm2.5”(亚硝胺)赫然位列其间。“它像极了当年空气污染中被忽视的pm2.5”、“华东华南最严重”、“与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”。随即,安全饮水问题犹如热油锅中投入的冰块又一次引爆舆论。
到底什么是亚硝胺?
据小编所知,自来水厂的消毒过程常常会使用到含氯消毒剂,在氯的作用下水中的少量污染物会变成消毒副产物,其中部分有机氮化物可以变为亚硝胺类物质。由于氯是最廉价且相对安全的消毒手段,且多年来始终找不到它的替代品,因此亚硝胺等微量消毒副产物的产生也无可避免。
亚硝胺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呢?
真的与消化道癌症有关吗?
小编对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关注。亚硝胺类化合物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判定为2a类致癌物,即动物致癌证据明确,但人类致癌的依据目前来看并不充分。同时也有学者认为,包括亚硝胺在内的自来水消毒副产物并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,相反不消毒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。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指南也持同样观点。不过,亦有不同意见。目前仍未有这类物质的标准评估程序。因此,亚硝胺化合物是否会让人类致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。
无独有偶,自来水“致癌”事件并不是“伪科普”唯一误导下的科学报道。
去年流传很广的“吃肉致癌说” 让不少人感到疑问重重?
在此,小编也对此进行一下澄清:加工肉被列为i类‘致癌物’,说明iarc(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)认为有‘足够证据’证明食用加工肉类会在人类中引发结肠直肠癌,而不是说吃加工肉就一定会得癌症。
今年8月,iarc将65°c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再次引来关注。
然而,目前有限的研究,仅表明过热饮品与食管癌之间存在相关关系,因果关系很难确定。
“小苏打‘饿’死癌细胞”是上个月的热门科学新闻:用“小苏打”(其实还要配合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)治疗癌症效果显著。消息一出,引发热议,“小苏打‘饿’死癌细胞”的说法竟然变成了“喝苏打水抗癌”,最后医生团队不得不出面澄清这些说法存在误导作用。
隐而未觉、觉而未发、发而未改,新闻“伪科普”的产生击碎的终将是公众的信任。一则“水中pm2.5”让我们认识到的绝不仅仅是亚硝胺,这更是对公众有误导作用的科学报道又一警示。同时彻底解决饮用水的安全问题,确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。因此小编认为: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,加快自来水厂和输水管网的改造,从源头上杜绝水质问题很有必要。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