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次饮用水水质事件引起广泛关注,面对来自公众舆论的压力,北京自来水集团及时表态,北京自来水符合国家106项水质标准,请市民放心饮用。自2012年7月1日起,新版《生活j9九游会卫生标准》正式实施。城镇供水水质的国家强制标准从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。增加检测项目的原因在于,原来的35项中,关于无机污染物的检测项目居多,涉及的有机污染物、农药较少,而且其中没有微生物的检测指标,与近年来中国水污染导致水中有机物增加的形势已不适应。
公布水质信息再引质疑
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水质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蕾在去年曾表示,为确保供水安全,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具备新国标106项检测能力资质的实验室。这个实验室目前具备205项水质指标的检测能力,所有水厂的原水、出产水以及管网水都需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。
今年1月15日起,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将首次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供水水质信息,每季度公布一次。然而,供水单位做出的的公开透明的举动并没有得到信任——问题在于检测方的归属、检测出水位置等等。由于检测单位本身就是自来水公司,检测过程就在内部完成,得到的数据显然不具有公信力。同时,符合标准的水经过老化的管道之后,从百姓家中水龙头流出的水的水质是否符合标准,仍然让人困惑。
现阶段水厂升级为深度处理工艺是否可行有待考证
相比于传统处理工艺——絮凝、沉淀、过滤、加氯消毒,深度处理工艺,例如生物氧化、膜技术等更能保证水质质量。目前部分发达地区有个别水厂采用深度处理工艺,真正实现“升级”水厂极少。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成本和收益、管理等问题,深度处理工艺对水厂基础设施及管理要求较高,不发达地区难以保障资金支撑。
管网成为最后一道关卡
不可置疑,管网成为水质问题乃至城镇管理诸多问题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。我国城市供水管网质量堪忧,即使水厂出水水质符合标准,经过老化管网输送后,自来水水质也难以保证。
由此可见,饮用水安全问题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,更加不容忽视。政府应大力加强监管,制定科学、有效的监测法规和公开、透明的管理机制,提升公信力,从根本上逐步解决问题。
关于饮用水的两种境界:安全水和健康水。专家这样界定:安全水是对人体不能有毒、有害的物质,起到一个解渴作用,维持人体基本生命要求。健康水是在安全水的基础上,能够提高人生命质量、促进人体健康的水。或许只有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才有这样的区分,对于老百姓来说,水是最基本、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,从来不会想到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。在他们眼中,饮用水本该只有一种——安全的,并且健康的。
文章相关链接:水处理配件: